一、 质量监控及监控目的:
所谓质量监控,是指监控部门通过对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
教学工作质量、成果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后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随即及时调控,以稳定与提高质量的过程。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系积极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坚持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有力地促进和保证我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质量监控总体系:(基本思路)
1、质量监控目标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等;
(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大纲的实施、团队的配备、课堂质量、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等;
(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优秀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等。
2、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系部实行教研室监控及自我监控。
3、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1)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秩序检查,分学期初、期中和期末检查,通过信息反馈和员工学习信息反馈等常规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问题。
(2)督导监控——对所有活动、各个环节、各种管理制度和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
(3)调整控制方法——根据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进行及时调控。
4、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1)研究制度
(2)听评课制度——行政领导、管理人员、教研室主任及教师相结合的听评课制度。
(3)员工评教制——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员工作为课程评估的主体,对的质量进行评估。
(4)常规制度(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环节)。
三、质量监控措施:
1、质量意识的强化。
结合专题及事例,渗透并树立教学质量监控意识。
2、加强质量的三全管理。
A、全面性管理:要求对全体员工的思想品德、文化专业、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行全面评价监控。不仅强调员工的认知水平,还包括员工应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
B、全员性管理:全系师生都要参与到质量管理监控中。
C、全程性管理:加强工作过程的环节性管理,明确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使教师在备课质量、上课、作业、辅导质量等方面得到有效完善;使员工在预习、听课、复习质量等方面得到监控。
3、质量的检查——“四结合”。
A、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B、普遍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
C、检查与指导相结合;
D、自检与互查相结合。
4、质量的评价——“三结合”
A、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B、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C、与学期评价相结合。
5、质量分析——员工、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以及系部的四级分析。
6、发挥教研室和自我监控功能。
(1)教研室
教研室是系部中枢及骨干力量,起疏通、组织、调整、反馈作用。
A、定期(每两个月一次)检查或通过网络随机抽查备课、任课、作业等工作情况,发现不足之处及时予以纠正。每次检查要突出重点,要检查活动的全过程。
B、加强教研室的备课活动,由教研室主任负责,每月集体备课2次,对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探讨,并附有书面记录。
C、由教研室主任牵头,汇总其专业学习有困难员工的名单,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对其进行质量追踪分析。
D、教研室主任负责学科教研活动,做到时间、人员、内容、小结四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与记录应及时并有显著成效。
E、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情况进行监控与检查。教研室主任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教研室教师备课、作业情况,要做好记录与评价并及时反馈。
F、召开员工座谈会,了解任课教师教学情况及作业布置量与批改情况。
(2)自我监控
教师是具体执行、操作者,也是实施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部分。
A、加强质量监控意识,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
B、遵循该措施中各个环节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C、积极参加国内外组织的各类培训;
D、课后要有随笔,及时记录课后感想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