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罗晓萱、曹靖)
何沙敏个人简历:
毕业于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美术教育专业,中国艺术学会会员。现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美术学系美术教育专业教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秋月暖阳》、《岁月》、《有观音像的静物》等。油画作品《秋月暖阳》曾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设计作品展览美术组最佳学术奖;首届湖北高校美术大展银奖。
11月28日《路在远方——何沙敏绘画作品展》在美术学系举办,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了百忙之中的何沙敏教授。
何老师,您好。这次展览的主题是《路向远方》,听您在开幕式所提到的是指历史的翻篇和新的起点即开始,您能具体再说说关于这个主题的内涵吗?(以下简称“何”和“记”)
何:这个主题的内涵,也就是关于这个展览的名字叫《路向远方》是源于我的一幅小小的水彩画。当时是带员工下乡,路上遇到藏族朝圣者向他们的朝圣地走,然后我就想把他们画成一幅小水彩。当时是随手一画,画成后反应挺好。张一舟老师推荐这幅画去北京的“全国美育节”,在美育节上被评了一个特等奖。他们画的大制作都只评了二等奖三等奖,说明这张画有它的内涵 。其实我们每个学艺术的都是像朝圣者一样,都是向心中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就想把它作为我这次展览的主题吧。通过这么一张画,代表我们对艺术的向往和执着,初心不变地向目的地前行。我们心中要有那么一个目标,每个朝圣者都有他心中的目标,所以这次展览中间我还画了一幅画。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展览后面有一个朝圣者。实际上他已经到达目的地了,他坐在那里,把他所有的东西拿出来进行展示,我们当时以为他是卖东西的,后来去看并不是,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从他额头上的印子可以看出他也是一路走一路磕。所以我画的一张是放在画展的最前,这一张则是最后,代表一个始一个终,也是相对主义吧。他把雪山当做是目的地,他也是在朝拜。取名《路向远方》 预示着我们这些学艺术的像这些修行的朝圣者一样,都有我们的远方,心中向往的目的地,也都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心中的这个目的地迈进。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后来题目取出来大家都觉得很好。
记:您想通过这次展览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呢?
何:今年我退休,退休就代表着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时间节点告一段落,也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也想把过去的一些东西借着这次机遇把它梳理一下,就是把自己过去走的路好好想一想。因为埋头画了很多画,还是要抬头看看路,思索一下,听听朋友的意见,听听同行的意见,听听一些老师的意见,所以就想把画拿出来做一个展示,也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吧,想一想以后的路怎么走,主要是起这个目的。
记: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感受到您对现当代的现实生活方面的题材关注比较多,可以谈谈为什么吗?是不是与您自身的经历有关系?
何:其实我画画的题材是比较广泛的,虽然已经有些现当代的,但实际上我还有对历史、对过去、对中国传统上的一些东西的梳理。我觉得通过办这次展览明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举个例子吧,展览中间有一个土地爷和土地婆实际上是我在淮北长阳下乡的时候,在一个土司的后裔老乡家里发现的。他喜欢收藏这些东西,我就看他有土地爷和土地婆木偶像。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可塑形象,就是大家都见过土地庙,知道有土地爷和土地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少有人画土地爷和土地婆。它是代表民俗的、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古典的,我就想用西方的媒介、材料来表达东方的意蕴,以及东方人的几十年的文明的积淀,其实这是我一直以来在绘画当中的一个母题,就是用西方的绘画材料对东方艺术进行表述。在前人中间好像没看见有人做这个,所以我在做这个,一直到后来还有千手观音等。那是最后完成的,但是还在继续探索,还在找。就是说,历史上有很多东西是可画的,只不过是人们没有去关注它,我们去关注,就是可以找到一个新的视角,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可以表达中国传统民族的魂和中国民族精神。去表达这样一个内涵,这是我表达的一类题材,就是面向历史。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说的面向当代,因为面向当代就是在学校教学。每年都有下乡带员工进行艺术实践,我们当老师的肯定也要身体力行。引导同学们去关注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生活的一些情况引导我们同学关注中国老百姓,要反映社会、反映当代、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百态。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的思想就有谈到服务于人民,我们的作品也要服务于人民,让老百姓能喜闻乐见。所以我画的很多作品都是带员工下乡的时候路上采集的材料,比如说“红旗渠的铁姑娘”。你们肯定不知道这个历史概念,所谓铁姑娘,是文革时期她们修红旗渠,那个时候都是年轻的小姑娘在悬崖上打钢钎、凿炮眼、开山放炮,跟男人一样的,所以我就想反映这一个题材。我刚好那年带员工到太行山去写生,就发现了这些老太太坐在那儿聊天,我就过去跟她们聊了几句,就这样知道她们曾经修过红旗渠。我就觉得这个是当代,也是一种历史的沉淀。老太太们比以前幸福,现在丰衣足食,以前是没有水,现在有水了,那个打谷场上丰收的景象,衣服都穿的很温暖,很幸福,很慈祥,笑眯眯的,就这种感觉想表达出来,也就是传递一个正能量吧。也就是当下你画的作品背后的东西,你的深度,你反映的作品的温度问题,有一定的温度,你不能画一些冷冰冰的,画一些脱离实际的。所以你们说当代的话,我主要是带员工进行艺术实践,作为老师的话,主要是在教学上进行一些引导,在艺术上能够发现一些题材,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一些表现。
记:我们通过这次展览,关注到您的作品与现当代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何原因。
何:我的题材肯定不是孤立的,比如说我曾经画的那个椅子,专门以椅子为主题的画。我想从椅子上体现中国的,再一个就体现当代的,其中第二把椅子,就是《川乡记忆》,这个“川乡”实际上是雅安,在雅安当地的一个农村,也是带员工下乡,我们到老乡家里去跟老乡聊天的时候,我的椅子上有一件迷彩服,这件迷彩服是这个老乡当时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去当志愿者的一个服饰,然后老乡回来过得很安逸,我们去的时候没地震,但是后来雅安也地震了,所以我们对他有点挂念。当时是把它当静物来画的,所以我把它取名叫《川乡记忆》,一种记忆,一种牵挂吧。那个老乡对我们很好,我们住在他家里,喝茶聊天。我当时好像带的是09级的员工,带他们下乡,它也是在路上,跟教学很密切,所以跟《路向远方》是相契合的,。
记:为什么您会一直坚守用写实的表现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呢?
何: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个实际上是因为当下的各种艺术思潮、各种流派的出现,对这些我个人的观点是包容的,其实我也在向他们学,但是为什么选择写实,这也是与专业有关,与教育有关,因为我们是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员工以后要走上教育的工作岗位,他必须是对传统的经典的东西来学习,来认识,那么我们在教员工的过程中,这个专业是我们选择的,必须是具象的形式的艺术。学美术教育的同学必须从专业角度出发,因为我们毕竟不是艺术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那么教育工作者他有很大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务,那么传统文化之间又有大量的一些具象的写实的艺术。写实艺术必须是我们学习美术教育专业同学所掌握得,只有掌握学习好传统写实艺术,也要掌握当代艺术,我个人并不排斥当代艺术,也在努力学习当代艺术。根据专业的需要所以选择你必须是以形式和具象形式,在人生时间有限,所以要选择要有深度,去钻研了解,学深进去了你才能更好得了解这门艺术,或者通过这门艺术了解人生。所以我在题材上可能偏向具象艺术较多,这并不代表我不尊重现当代艺术,现当代艺术中也有很多用意,其中一些内容与形式我也在学习,实际上我也是用一种开放包容得是以教育者的角度。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受专业的限制,那么在未来又是新的起点,这也是过去得一个结点得总结。所以我本人对观念艺术是在学习阶段,对现当代的艺术是在学习阶段。
记: 我们在开幕式的时候也听您提到,但是对您说的一句话不是很理解,您能再解释下什么叫做非虚构式图示语言来记录当代,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形式?
何: 非虚构式图示语言是美国文学学派,它其实是纪实的,它有一种文学叫非虚构性写作。我把它拿来引用,非虚构性描述,它不是虚构,它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可以感触到的,一定要感触你,通过自身消化理解把它创作出来。首先一定要有感动,我所见到的,还不是听到的,所以看到得东西并不见得都是真实的。要通过自己去想象,联想,把看到得东西描绘下来,实际上我很多东西都是一种历史记录。在讲座时我提到我是一个记录者,只不过作家是用文字语言记录,我是用自己图像记录。举个例子吧《三月阳光》,《三月阳光》是我在武汉办事,大概是14年3月1号发生一件大事故就是云南火车站新疆暴徒杀人事件。那次事件之后,国家马上就开始内紧外松,内部抓得很紧,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护人民安全。实际上我就想把党的这种措施比喻三月的阳光普照,关注民众,这些巡逻就是为了保护人民安全,当时看到这些场景因为没有带相机,手机拍摄地很模糊,但是这种印象很深刻。艺术还是来源于生活,这都是非虚构性的,不是想象的。这都是活生生的城市环境,公交堵车堵到长江大桥,堵车也是一种现实情况,这个画面背景,反应了一些社会情况。但主要还是歌颂阳光下人民生活有保障,歌颂的一种展示非虚构的纪实 。
记: 那您在艺术创作中有遇到瓶颈期吗,那您又是如何解决这时期的问题呢?
何: 这个问题很好,作为艺术创作者,不可能没有,你们作画肯定遇到过。没有瓶颈期,那就是瞎画的。不光是老师,即使是大师也会有。瓶颈期时画地很苦,每天只能画一点,进展很慢,但还是在进展,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往往只能学习,有时候画得很苦闷时只能学习,向谁学习呢?向大师学习,这个时候我可能是把我喜欢的大师比如说伦勃朗的作品还有一些国内优秀画家的作品拿来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我画的一幅《耶稣遇难图》,那个时候感觉到技法上瓶颈期了,就找他们作品汲取力量,但是临摹并不是照着原样来。我把作品画得很大,把背景画成血红色,这寓示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它虽然有宗教性,但是我是从艺术的角度去了解它的人物造型和其内涵,这是一个学习渠道。再一个学习渠道就是向当代学习,向当代的一些优秀画家学习,我一直认为画没有流派只有好坏,各种流派都可以画出好画来,同样各种流派也会画出很糟糕的垃圾来。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只承认好画,只要是好画我就会向其学习。从它的内容上,形式上,表现手法上,从这些方面汲取力量,营养。学习是终身得,活到老学到老,终身的学习,甚至还要向年轻人学习。年轻人对技术上的敏感,对新的事物的敏感,这都是一些学习的方向,起码看问题是多角度的。所以说高校的学习是要学会反思,进入高校之后,你听到的表扬的话不见得多,甚至很多时候听到的是反向的,批评地很多,那么只有一个会学会反思,才叫成熟了。一个人不会反思,那不会成熟的,所以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保持意识的清醒。当然目前我总结我的画都还是一种过去,好画还在后面,这是一种期盼,还在不停的探索中希望以后还能画出更好地画出来
记: 我们了解到您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一线上,那么还有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和惊人数量,请问您可以谈下您是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在艺术创作与教学任务上
何: 震撼人心的作品目前我觉得还没有。
记: 通过我们观看展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发现在同学们之间的反应很好,特别崇拜您。
何: 其实这个还是一种爱好吧,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是从心里热爱画画,只不过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教学的需要,我前期是负责美术教育系的工作,后来美术教育系裁掉后在美术学系工作,就主要把精力放在教学上,通过教学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教学不是单向的它是双向互动的,通过教学必须要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比如带他们课必须给他们上课相关的知识,带他们下乡画风景,带他们进行创作,必须了解人物内心,搜集人物图像素材方方面面,逼得你必须从教学上思考,同时与专业创作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合力向前发展。在自然中形成,不是有意而为,因为要考虑到教学,其实很多画,都是和同学们一起画的时候完成的,包括很多习作、速写。我画了大概有一千多张,你们看到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就是每天和他们一起画,给他们看,就这样无形中就生成了很多画。甚至很多画拿给同学、朋友们看,都说可以出个集子了。我没出集子,在展览中拿出个二十多张给大家看一看。所以在教学中要言传身教,说的再多没用,画给同学看,自然会明白,会体会老师是如何构图、起稿、用线、上调子、处理大的色彩关系、怎样生动刻画局部。他从这些东西——无形的语言,在画画无形中也在教学中,促进了他们,最后也形成我的作品。所以好像我画了很多画,实际上也在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我就跟员工一起画习作。在课余的话,我自己专门有个工作室。基本上只要是没课,每天早上八点半到十二点半,中午睡个午觉,下午两点半到七点。每天大概七八个小时,每天都这样在工作室里面。不上课我就在工作室里面定了一些创作计划。所以我现在在不断地修订我的创作计划。所以我今天在还跟一个老师,我听他看完展览的意见。我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了,现在六十岁以后我开始找新的起点、新的目标了。我也在吸取他们的意见,为以后的创作做准备。
记: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也是我们当下这个专业,对于这样的现状,您有什么箴言吗?
何:这一点其实是共同的,既是教育家又是艺术家。不仅仅是我,也包括我的一些前辈。很多老师他们都是这样的。比如说刘烁祥、杨光、刘一文,这些老教师们,甚至我原来的老师谢成朱杨慧明、还有汪哲城等等这些老师。他们其实只要在学校里不单纯的是艺术家。你首先是教育家。你要搞教学。所以不仅仅是美术教育的,包括我们现在学校很多优秀老师都是这样的。他教学放在第一位的。你首先是教师。你其次才是艺术家。如果把这个颠倒了,那是错误的。所以你是老师,你首先要负起老师这个责任,做好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再来进行艺术创作。这个实际上也是在教学相长。让同学在艺术的道路上有所得,同时在自己艺术精专一门的基础上,让你的艺术能够在学术上有所为。这个是当代老师他们应尽的职责。
记:我们现在美术教育的专业,虽然学习很多不同表现手法,很难专注于一项,好像没有专注于某一项?
何:按我的观点,我们原来一直高美术教育,讲究一专多能,你一定要有个专,如果没有专很难立得住。但是你又是当老师,老师有要求你要到中学去,它必须是多面,手必须是个全能者,他要你会讲美术史,他要你会画油画、画水粉、画水彩、甚至画国画、画版画。他这个在中小学课程里面,它是很广博的、很广泛的、甚至还要你学会要搞设计。所以说当老师定位。我们定位一直是很明确的,是一专多能。这几年因为改革,专业的问题,它可能有一些亟待改进的,还是要通过改革来完成。我们系现在严峻的问题是团队少,带来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存在一些问题。靠以后老师想办法、学校支持。因为美术教育是很重要的专业,跟培养艺术家不同,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培养艺术家。四大设计他们是专门培养设计师。我们是培养教师。这个教师又要懂专业艺术家的,又要懂设计的,因为这个是中小学的需要,必须要培养目标方向要向中小学。那么老师首先要多能,然后要一专。你光多能,你是个万精油,你没有一专的,那么你在外面硬不起来。你总感觉我好像在专业上没有油画过硬、没有国画过硬、没有版画过硬、没有设计过硬。我这个能有了,我在专怎么办?这个一定要一个专业选择方向。那当时在分这个班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设想,搞一个设计班,这个设计班就是专在设计,然后再多能。绘画班就专在绘画,那绘画太多了,你又要专一个是油画?还是国画?因为团队的原因,现在还很难的做到这一点。我们过去很单纯,我们就是两个方向。也有三个方向,那是团队比较多,95年在老校区的时候,它就有油画方向,这个就很好,油画方向甚至比油画系完全不逊色甚至有的还超过他们。有国画方向,然后水彩方向,最后还有设计方向。我们设计方向也不亚于设计系的。这样的话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的员工,学的广。课时虽然没有人家多,但是考研我们是考的最多的。考博、考绘画的,我们都学了,考设计,我们都学了,所以我们系的员工毕业以后,因为他学的多,他的知识面就广。这样的话他可塑性就强。这样他选择考研的方向他又不一样。考研的方向也很多。而且我们这些同学毕业以后到社会以后很受欢迎。现在学校前几届中小学的美术老师绝大部分是我们学校培养的。所以这条路子该怎么走,就是一专多能这种方式。它可能当前遇到了一点困难,与教学思路都有关。
学美术除了和艺术家有关它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普及,普及中小学是最重要的普及基础教育,你抓好中小学的普及,除了中小学的普及还有大众美术的普及,像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一些普及。普及教育它就靠你美术教育来承担责任。而且这是绝大多数的,所以这个专业它的性质很重要。目前就是说这个专业在认识上、认知上可能出现了偏差。人力上、教师配备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记:学习您的《美术课程方法导论》关于这本学术类作品,可以具体谈一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何:关于这本书是科研的一个项目,完成以后把它出版,出版以后作为教材,它其实在传授一种教育技能,这个教育技能其实也就是教学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方法都有利有弊。那么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强调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要面向中员工,了解中学的实际状况,知道中学的改革,它有个新指标的理念。新课标理念中间它就是全方位的,它有四大学习领域。这个四大学习领域包括教学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探索、欣赏与评述。一共有四大领域、八大教学模块。从教学模块可以看出来,我们要培养能够适应中小学这种改革,你必须在造型表现,造型表现又包括很多全部包含进去了。设计应用也全部包含进去了。你对这些东西要有一定的了解。你围绕这些东西,来进行学习它,掌握它,你才能知道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然后教材上实际上培养未来老师,帮助他们懂得走上美术教育单位,你怎么上课,你怎么定你的教学目标,你怎么去上好一节美术课。然后上好美术课的一些实际问题。那么在这本书里面的话,一个就是紧扣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再一个就是,做一个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再一个就是说,进行一些模拟的美术教学方面的探讨,我们的教案写作。我们的定位,又稍微偏高一点点,因为我们是一类本科院校。我们不能仅仅是关注中小学领域,那么高中这个领域,除了普通的文理科它是根据四大学习领域。当然现在高中的美术课程标准马上要出来。2017、2018年可能要出来。高中美术标准它就是培养人的艺术素养。它就不是培养艺术技巧,它把美术当做文化来学习。它要掌握那些基本素质。它综合素质中间艺术素质,艺术素质中间的美术素质。他可能含量比较大。技术方面很多都是文化的学习。所以美术文化学习在很多方面:美术欣赏、美术历史的了解、美术流派、朝代、创造特色、美术家的一些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一些了解。高考也是一个更高要求的一个检验,对于美术理论的了解更深层,需要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如果你的能力可以胜任高中的教师职位,那么教中小学课程应该也是可以,所以考取教团队格证需要考取高中教团队格证。在一节九十分钟的鉴赏课就是最好考验一个老师的授课能力和他自身的专业修养、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检验。